Li, Hui-Ling說明古代木屐十分普遍,1950年代左右大概只有廣東、福建、台灣和日本等地才有;現在木屐好像變成觀光品,日常生活比較少見。此外,Li, Hui-Ling引用屈萬里1960年在《大陸雜誌》發表的論文,說明木屐的歷史文獻可以追溯自春秋戰國時代,漢代之後出現先當豐富的史料。此外,古代的木屐有特別的設計:
The ancient pattens had “teeth” underneath with pegs inserted into
holes. These “teeth” were probably broad above and narrow below. Sometimes the
pattens might be flat-bottomed and without teeth, and these were perhaps used
for special purposes.
木板的底面有兩條突起的「齒」,推測目的是因為雨天才可以在泥上行走。有一說法,木履之下有齒者,稱做屐。唐杜牧所寫的《池州李使君書》提到:
景業足下。僕與足下齒同而道不同,足下性俊達堅明,心正而氣和,飾以溫慎,故處世顯明無罪悔;僕之所禀,闊略疏易,輕微而忽小。然其天與其心,知邪柔利己,偷苟讒諂,可以進取,知之而不能行之。非不能行之,抑復見惡之,不能忍一同坐,與之交語。故有知之者,有怒之者,怒不附己者,怒不恬言柔舌道其盛美者,怒守直道而違己者。知之者,皆齒少氣銳,讀書以賢才自許,但見古人行事,直當如此,未得官職,不睹形勢,絜絜少輩之徒也。怒僕者足以裂僕之腸,折僕之脛;知僕者不能持一飯與僕,僕之不死已幸,況為刺史,聚骨肉妻子,衣食有馀,乃大幸也,敢望其他?然與足下之所受性,固不得伍列齊立,亦抵足下疆壟畦畔間耳。故足下憐僕之厚,僕仰足下之多。在京城間,家事人事,終日促束,不得日出所懷以自曉,自然不敢以輩流間期足下也。
此外,木屐還有很多有趣的典故,以下資料參考《維基百科》:
漢人在軍隊裡還採用了平底木屐,防止腳部被帶刺雜草劃傷。不僅僅軍人如此,平民也往往在路上穿著木屐,防止腳被帶刺植物劃傷。”
1. 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腳著謝公屐
,身登青雲梯。”因此日本稱謝公屐為「山屐 」。2. 八月十五夜詩(大江匡房):「山屐田衣三五夜。短低帽放遊天。」
3. 《宇治拾遺物語・一四・三》:「開レ門て相迎たれば、泥が深きと見へて山屐の歯には、泥が事の外ついたぞ」。
4.《中華若木詩抄・下》:「下踏の歯の誰ころびてや橋の霜」。
書目
Li, Hui-Lin. Nan-fan
Ts’ao-mu Chuang: A Fourth Century Flora of Southeast Asia. Introduction.
Translation. Commentaries. Hong Kong: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, 1979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